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東亞新秩序與不確定時代的挑戰

本文根據《全球化下的亞洲: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現況與展望》(慶賀淡江大學一甲子校慶Diamond Jubilee國際研討會)Keynote Speech講稿修改而成(發表於新北市:淡江大學,20101029日)。本文修改日期:2011314 日。


羅福全教授 (淡江大學亞洲所日本研究組特約講座教授、前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引言

 
今後十年東亞區域面臨一個不確定時代(Age of uncertainty)的挑戰。歐美金融風暴引發1930年代以來的全球性經濟衰退,東亞經濟輸出導向的高成長也受到衝擊。全球性的不均衡(global imbalance)問題使東亞經濟體面臨如何調整東亞經濟結構並擴大內需的問題。東亞國家因過份依賴三角貿易的生產結構與歐美各國貿易逆差擴大、外匯存底持續升高的動向、匯率的大幅調整,能否以有效對策解決貿易不均衡(trade imbalance)充滿了不確定的誘因,也關係到東亞經濟體整合的動向。

 
        另一方面2010年可能成為東亞區域「均勢」(balance of power)變動的一個轉捩點。中國的崛起在經濟上牽引東亞在二十一世紀持續高成長,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由於國力日增,軍事預算20年間增加20倍,軍備支出僅次於美國,高居世界第二位。最近動向顯示,中國由一個大陸國家,逐步邁向海權國家,尤其2010年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一連串的爭執。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在亞洲留下四個國家沒有民主化,就是中國、北韓、緬甸、與越南成為亞洲不穩定的國家。面對東亞的不確定性,美國、日本與其他國家如何共同確保在軍事上具有阻嚇力量的「均勢」(balance of power)。任何改變東亞地區均衡的變化將使東亞區域面臨一個不確定時代的來臨。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如何重新評論傳統「German Sonderweg」之問題?


沈冠宇(臺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一、前言


  德意志的建國與納粹統治時期的德國,一直都是備受討論的史學範疇。前者將注意力放在「走向德國」的曲折路程,試圖解釋,為何德國的建國如此困難。相較於英法兩國,自中世紀起便走上中央集權國家的道路,德意志地區遲至西元1871年,普法戰爭後才建立起德意志帝國(das Deutsche Reich),至西元1918-19年才組織威瑪共和(Weimar republic)。其次,與納粹(Nazi)相關的討論則環繞在其於德國獲得廣大迴響的原因。戰後,相關的討論不斷地開展。而時至今日,我們又該如何於前人的研究上,重新認識這兩個問題呢?對此,Heinrich A. Winkler的著作Germany: The Long Road West(德文書名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1] 深刻地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將它們放到自中世紀至當代的脈絡下檢視,並認為二者自始至終皆與神聖羅馬帝國形塑出的「帝國迷思」,甚至是與所謂的「特殊道路」(Sonderweg)有關。[2] 就是這些概念影響了希特勒與他的納粹德國許多的宣傳口號。Winkler有條理地自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路德與宗教改革、普魯士與奧地利二者爭強的複雜問題開始,逐步梳理德意志艱辛的建國路與建國後邁向帝國強權、威瑪共和與納粹時期的歷史脈絡。

  本文將採用Winkler著作中的觀點,試圖討論如何重新理解並評論德國史中重要的問題。若我們調整視角,由更大的架構來理解整段德意志的歷史,那麼我們會發現,前段兩個備受討論的議題都與所謂「德意志的帝國迷思」以及「德意志帝國具有其發展的特殊道路」有關。德意志歷史發展的進程,便與這兩個因長期積累而難以改變的價值觀環環相扣。因此,前文中提及我們所關注的問題也可以調整為:德意志的歷史發展是否走在一特殊的道路上?或德國是否有專屬於德意志的特殊任務(a special German mission)呢?然而,無論關注的焦點如何變化,問題的本質皆不會改變,所有的討論皆會與前述兩個迷思有關。以下,將以Winkler的論述為主,先討論「特殊道路」以及德國與西歐(尤其是英法兩國)的差異,再從對「宗教性」(religiosity)的定義下手,處理Winkler所討論的「現代性」(modernity)與德國歷史發展的問題。